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日照秀丽风景是他创作的源泉(图)

  刘君贤,字岩松,1965年生人,出生于山海天卧龙山街道刘家楼村,现居日照街道接官亭村。

  21日上午,伴着绵绵秋雨,记者来到了他的画室“观海居”。说是画室,其实就是他的家,一个农家院落。堂屋里摆放着多幅他创作的山水画,南侧的厢房里有一个书架,摆满了各种书籍,都是他自学的“教材”。

  刘君贤正好“年长”日照一倍,聊起城市的发展,他甚是感慨。“日照真是一天一个样,我记得小时候山海天这边的海边都是荒草,现在建设得太漂亮了。”他说。

  1986年,刘君贤参加工作,在市区一家化工厂上班,从事保卫工作。90年代,他当上了单位的保卫科长。尽管在单位工作,但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兴趣爱好,时常搞绘画创作。

  1997年,刘君贤放弃了保卫科长的职务,下定决心专心研习绘画。当时单位效益不好,搬了地方,但保卫人员留了下来。他自己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24小时值班。

  虽然条件艰苦,但他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、学习。在这间小屋里,他开始研究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著名山水画大家的作品和画史,潜心研究清代石涛、近代傅抱石等大家的笔意。

  那间小屋子只能放开一张桌子和一张排椅,桌子就是刘君贤的画桌,排椅就是他的“床”。刘君贤还给小屋起了一个形象而又雅致的名字—“一步斋”。

  7年的时间里,刘君贤在“一步斋”中创作了2000多幅山水画,他也从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。“那时候我记得买个砚台都得在老城区转一圈,就一个小门头卖,品种还不多,现在买方便多了。”刘君贤回忆道。

  以自然为师

  城市是重要创作素材

  平时,刘君贤以自然为师,随时随地都能有所感,有所学。走在路上,看到阳光穿透树叶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,他瞬间便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山水画。

  他常去五莲山、河山等日照的一些山上写生采风。“现在人文建筑多了些,节假日人多,在创作上素材也多了,。”刘君贤说。

  正是多年的历练和学习,他对中国山水画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。“我主要用焦墨,从笔墨中能体现出人的性格、风骨。”刘君贤说。

  对于山水画的热爱,刘君贤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,有时创作一幅精品需要半个月甚至长达一个月。泼墨时,他常常到了忘我的境界。“一幅好的山水画,首先是立意,其次是布局,再次是笔墨的运用。”刘君贤说。

  据介绍,近两年之内,刘君贤计划搞一次画展,给自己,给朋友和家人一个交代。

  文/片 本报记者 李玉涛